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其二,鸡三足。鸡有两脚人人皆知,名家却偏说鸡有三只脚。公孙龙子在其《通变论》中说的理由是:“鸡足(名称)一,数(鸡)足二,二而一故三。”
其三,郢有天下。郢者,楚国都城也。郢,分明只是天下的一小部分。名家却偏说郢包含了天下,其理由是:郢为“小一”,天下为“大一”,“小一”虽是“大一”之一部,其实却包含了整个“一”之要素,故云郢有天下。两千余年之后,胡适先生解此命题道:“郢虽小,天下虽大,比起那无穷无尽的空间来,两者都无甚分别,故可说‘郢有天下’。”
其四,犬可以为羊。犬就是犬,羊就是羊,这在常人眼里是无须辩说的事实。可名家偏说犬也可以是羊,羊也可以是犬。《尹文子》对此种说法的理由是:物事的名称由人而定,与实际物事并非浑然一体;郑国人将未曾雕琢的玉叫“璞”,周人却将没有风干的老鼠肉叫作“璞”,换言之,玉石也可以为老鼠肉。
其五,马有卵。马为胎生,禽为卵生,马根本不可能产蛋。可名家却偏偏说马能生蛋。惠施的理由是:“万物毕同”(万物本质是同一的),胎生之马与卵生之禽都是(动)物,马完全可以有蛋,或者可以蛋生。两千余年后的胡适先生解此命题说:“马虽不是‘卵生’,却未必不曾经过‘卵生’的一种阶级(段?)。”倒是颇见谐趣也。
其六,丁子有尾。丁子者,楚国人对虾蟆(青蛙)之称谓也。人人皆知青蛙没有尾巴,可名家偏偏说青蛙有尾巴。其理由是:青蛙幼体(蝌蚪)有尾,可见其原本有尾,故云丁子有尾也。
其七,火不热。火可烧手,虽三岁小儿知之也。可名家偏偏说火不热,其理由是:火为名,热为实,“火”不是热;若“火”是热,人说“火”字便会烧坏嘴巴;说“火”而不烧嘴巴,可见火不热也。
其八,山出口。山者,沟壑峁峰之象也。寻常人所谓“山口”,说的是进出山峦的通道。可名家偏说,此等“山口”出于人口,并非真正山口;故此,“山口”非山口,山口当是山之出口,譬如火喷(火山)之口、水喷(山泉)之口、声应(回声)之口,皆谓“山出口”也。
其九,轮不碾地。常人皆知,车行于地,车轮非但会碾在地上,而且会留下深深的辙印。可名家偏偏说,车行于地,轮子并不碾在地上。其理由是:轮为全物,所碾部分乃轮之些许一点也;地为全物,被碾者乃些许一点也;碾地之轮非“轮”,被碾之地非“地”,故此轮不碾地也。
其十,目不见。眼睛能看见物事(盲人除外),这是谁也不会怀疑的事实。可名家偏偏却说眼睛看不见东西,岂非咄咄怪事。公孙龙子的理由是:暗夜之中,人目不见物;神眠之时,人目亦不见物(熟视无睹),可见目之不能见物也;目以火(光线)见物,故目不见,火(光线)见物也;目以神(注意力)见物,故目不见,神(注意力)见也。
十一,指不至,至不绝。常人看来,只要用手指触摸某件物事,也就知道了这件物事的情形,这便是寻常士子学人们所谓的“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也就是说,常人总以为只要看见了(视)接触了(察)物事,自然便知道了这件物事的形状体貌(外观)与其属性(意),从而能够对物事命名。可名家偏偏说,常人这种认知事物的方法是错误的,人即使接触了某件物事,也不能完全知道这件物事(指不至);即使为某件物事定下了名称,也不能完全知道这件物事的全部(至不绝)。名家在这里说的“至”,不是“到达”,而是“穷尽”之意。用白话说,“指不至,至不绝”便是,接触了事物不能穷尽事物,命名了事物同样也不能穷尽事物。这是“二十一事”中最具思辨性的命题之一,名家大师公孙龙子甚至特意作了一篇《指物论》来阐发他的见解。
十二,龟长于蛇。蛇比龟长,成体尤其如此,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可名家偏说龟比蛇长,不能不令人愕然。其理由是:龟有大小,蛇有长短,大龟可以长过短蛇,故云龟长于蛇也。名家大师惠施从此出发,生发出一大篇常人难以窥其堂奥的辨物之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渊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连环可解也。汜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十三,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矩者,曲尺也。规者,圆规也。常人皆知,曲尺是专门用来画方的,圆规是专门用来画圆的。连荀子在《赋》篇中也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可见方圆规矩非但是常人常识,也是学家之论。可名家偏偏说:曲尺不能画方,圆规不能画圆。名家的说理是:“方”与“圆”都是人定的名称,既是名称,便有共同标尺(大同);而规、矩所画之圆之方,事实上却是千差万别(大异);是故,矩所画之方非“方”,规所画之圆非“圆”;所以说,矩不能画方(“方”),规不能画圆(“圆”)。
十四,凿不围枘。凿者,卯眼(榫眼)也。枘者,榫头也。榫头打入,榫眼自然包围了榫头,这是谁都懂得的事理。可名家偏偏说,榫眼包不住榫头。名家的理由是:榫头入榫眼,无论多么严实,都是有缝隙的;否则,榫眼何以常要楔子;是故,凿不围枘也。
十五,飞鸟之影未尝动也。鸟在天上飞,鸟儿的影子也在动,这是三岁小儿都知道的常识。可名家偏说,飞鸟的影子是不动的。公孙龙子的说法是:“有影不移,说在改为。”意思是说:鸟影不动。飞鸟与影子总是在某一点上,新鸟影不断生成,旧鸟影不断消失,此谓影动(改为)之错觉也。
十六,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射出的箭头在疾飞,这是谁都看得见的,常人没有人会说箭头不动。可名家却说,疾飞的箭头既不动(不行)也不停(不止)。令人惊叹的是,名家此说与稍早的古希腊学者芝诺在遥远的爱琴海提出的“飞矢不动”说几乎如出一辙。芝诺的理由是:一支射出的箭在飞,在一定时间内经过许多点,每一瞬间都停留在某一点上;许多静止的点集合起来,仍然是静止的,所以说飞箭是不动的。而中国名家的说理是:疾飞之箭,每一瞬间既在某点又不在某点;在某点便是“不行”,不在某点便是“不止”,故云飞矢不行不止。与芝诺说理相比,既在又不在(不行不止),显然比纯粹“不动”说深邃了许多。
十七,狗非犬。常人观之,狗就是犬,犬就是狗,一物二名而已。可名家却说,狗不是犬!周典籍《尔雅·释畜》云:“犬未成豪曰狗。”也就是说,犬没有长大(豪)时叫作狗。公孙龙子由此说理:二名必有二物,狗即“狗”,犬即“犬”;狗不是犬,犬亦不是狗;非大小之别也,物事之别也。
十八,黄马骊牛三。骊牛者,纯黑色牛也。在常人看来,一匹黄马与一头黑牛,显然是两物。名家却说,一匹黄马与一头黑牛是三件物事。公孙龙子的理由是:黄马一,黑牛一,“黄马黑牛”名称一,故谓之黄马黑牛三。这与“鸡三足”乃同一论战命题。
十九,白狗黑。白狗是白狗,黑狗是黑狗,这是常人绝不会弄错的事。可名家偏与常识唱对台,说白狗可以是黑狗。理由便是:狗身有白曰白狗,狗身有黑曰黑狗;今白毛狗生黑眼睛,同为狗身之物,故白狗也是黑狗。墨子当年为了批驳此论而先解此论,在《小取》篇推论解说:马之目眇(瞎),谓之马眇(瞎马);马之目大,而不谓之马大。牛之毛黄,谓之牛黄;牛之毛众,而不谓之牛众。据此推论:狗目瞎可叫作瞎狗,狗目黑自然可以叫作黑狗也。
二十,孤驹未尝有母。无母之儿为孤儿,无母之驹为孤驹。然无论孤儿孤驹,都是曾经有过母亲的,这是常人毫不怀疑的事实。但名家却说,孤驹从来(未尝)没有过母亲。理由便是:“孤驹”,物名也,母死谓“孤驹”,母未死不谓“孤驹”;但为“孤驹”,一开始便没有母亲;故云,孤驹从来没有母亲。
二十一,一尺之椎,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根木杖用刀拦腰砍断,每日从中一半一半砍去,砍不了几日砍无可砍,木杖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这是常人都知道的事理。名家却说,即或一尺长的木杖,每日取一半,万世也分割不尽。理由便是:物无穷尽(物不尽),一尺之椎本身有尽,然不断分割(取),便成无尽也。[点评13]
到了战国中后期,公孙龙子成为名家最有名的大师。这公孙龙子非但对“二十一事”大有增补,更独创了“离坚白”(石头的“坚”与“白”是可以分离的)、“白马非马”等论战题目。因了“二十一事”已为天下熟知,所以公孙龙子后期的这两个命题没有列入“二十一事”之中。虽然如此,却也同样是名家的重要命题。
公孙龙子率一班追随者游历天下处处求战,日渐大成势头。许多名士即或不赞同名家之说,却也公然钦佩公孙龙子学问。这年来到邯郸,平原君邀得信陵君与几个名士与公孙龙子席间论战,恰恰有当世两个最负盛名的显学大家——荀子与孔子第六代孙孔穿。孔穿自恃大儒,不屑与公孙龙子辩驳那些鸡零狗碎偏离大道的杂说,只淡淡笑道:“白马非马,异说也。公孙子若弃此说,孔穿便拜足下为师耳。”
“足下大谬也!”公孙龙子昂昂然道,“吾之成名,唯因白马非马之辩也!果真弃之,何以教人,何以为足下之师?”
“岂有此理!”孔穿顿时涨红了脸。
“无理者,足下也!”公孙龙子笑道,“足下欲拜人为师,无非因才学不如人也。今足下要我弃立身之说,犹先教诲于我而后再求教于我,岂非无理也?再说,白马非马之说,当年孔子也曾用之,足下何以羞于受教耳?”
“子大谬也!先祖几曾有过此等邪说?”
“足下学未到家也!”公孙龙子颇有戏谑,“当年,楚王射猎而丢失弓箭,左右急忙寻找。楚王曰‘楚人丢之,楚人得之,何须寻找?’孔子闻得此事评点曰,‘楚王道未至也!人丢弓,人得弓。何须定说‘楚人’?由此看去,孔子视‘楚人’与‘人’为二,‘楚人’非‘人’也!足下若赞同孔子楚人非人之说,却又指斥白马非马,岂非矛盾之谬乎!”
“诡辩邪说!”孔穿愤愤然一句噎得没了话说。
“公孙子又来惑人矣!”一生论战的荀子终于没能忍得住,掷下大爵与公孙龙子论辩起来,从白马非马说开去,到离坚白又到二十一事,两人直从正午论战到风灯高挑,终是未见分晓。平原君信陵君大为振奋,次日在胡杨林下搭起了高台,三千门客与游学邯郸的名士将胡杨林挤得满当当人山人海。公孙龙子支撑三日,最后终于长笑一躬:“在下今日拜服,心中终归不服也!但有十年,再见分晓。”
荀子乃赵国大家,平原君倍感荣耀,将书吏录写的论战辩辞广为散发,自然也给了荀子长长一卷。此后荀子到了兰陵,将论战辞作了一番修订,定名为《正名》。这《正名》篇备细记载了荀子对名家的全面批驳,使公孙龙子“今日拜服”的要害却在其中的根基之论,大要有三:
其一,正名正实。也就是先对“名”“实”做出明确界定。荀子说:“名固无宜(物事的名称本无所谓好不好),约之以命(众人相约以命名)。约定俗成谓之宜,易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什么名称指向什么物事,并非一开始就固定的),约之以命实(众人相约用这个名称命名这个物事),约定俗成谓之实名(众人都承认了,这个实物的名称也就确立了)。”荀子此论一出,“名”“实”便有了确定的界限。
其二,名、实之关联变化。名家辩题之出,大多在名实之间的关联变化上做文章。所以荀子特意申明:“名有固善(名称要起得很好),径意而不拂(平直易晓而不使人误解),谓之善名。物有同状而异所者(物事有形状相同而实质不同者),有异状而同所者(有形状不同而实质相同者),可别也。状同而异所,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稽查物事的实质来确定名称的多寡),此,制名之枢要也。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这里,对名实之变作了根基上的说明,实际上驳倒了名家的混淆名实之论。譬如名家“二十一事”之“狗非犬”,便是拿大狗小狗名称不同做文章。可荀子指出,形状变而“实”没有区别,只是相异,这便是化(变化),有变化而无区别,是二名“一实”!也就是说,大狗小狗形状各异,其“实”相同,所以是一种物事而两种名称罢了。
其三,揭示名家辩术要害所在。荀子罗列了名家所有命题的三种辩术,叫作“三惑”(三种蛊惑之法):其一,用名以乱名,如狗非犬、白马非马等辩题;其二,用实以乱名,如山出口、山与渊平等辩题;其三,用名以乱实,如黄马骊牛三等辩题。如此一来,名家之“术”了无神秘,诡辩之法也易为人识破了。
《正名》篇最后告诫天下士子说:“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也就是说,对那些徒以言辞辩术标新立异惊人耳目的言行,一定要慎重辨别。显然,这是对名家的警告,也是对天下学子的提醒。[点评14]
……
韩非唱说一罢,少学子弟们大感新奇,满场一片笑声不亦乐乎。黄衫甘罗先笑叫起来:“这若算学问,我明日也出得三五十个了!”“我一个,树不结果!”“我一个,田不长苗!”“我也一个,男非男,女非女,狂且有三!”哄然一声,全场大笑起来。
重生女天师:傲娇总裁小萌夫 日夜浮生 余路有淮安 大唐:长乐被我宠上天 北渊仙族 都市:系统让我壕无人性 笨丫修仙记 变声怪主播 再世为凰:侯爷请留步 大唐:长乐放弃了治疗 新生活从决定复读开始 末世卡徒 沉鱼落雁非倾国 胤禛凌若 太子他总是缠着我 末世网游:开局一柄氨合金秒杀战斧 绝品医武赘婿 万维灾难末世处置中心 狼王有妻:我家王妃会驯兽 末世:我用植物控制全球 超神学院之赤乌
莫名从陌生人身边醒来,已被吃干抹净,三十六计走为上,却不料惹上的是只腹黑狼,横竖逃不出他手掌心!我只好先合理利用资源,借着他的实力,让欺负我的渣渣们全都跪在我面前!某天我包袱款款,第99次准备开溜,被腹黑狼一把逮住几个小时后,我揉着散了架的小腰欲哭无泪,这次阳台,上次厨房,再上次沙发,再再上次家里能咚的地方都咚遍了这是对逃婚,最好的惩罚。某男修长手指挑着我下巴,魅力无边地唱一句。...
讲述未来世界共存和另一个世界的崛起。各种阴谋阳谋,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操控着这一切。...
因为懦弱被甩的高富帅学生王勇三,不经意获得一个名为‘不作会死’的系统。任务发布请在傍晚六点之前赶到新园宾馆门口,击退正在骚扰罗语莎的混混,任务完成,奖励十点作死积分,失败扣除二十年寿命。你妹的,都说胆小了,还非要给我绑定作死系统。不过这作死积分好牛逼,竟然可以用来抽取超能力。隐身,瞬间移动,还有生命复苏,竟然连死人都能救活。哇哈哈,有这么多超能力,还怕作死么?...
方长买来的身份是一个技校毕业生,来到这个破烂不堪的机械厂当了一个小小的临时工,然而不平凡的人注意是耀眼的。一不小心,方长成了女厂长家的私房高手。隔壁的俏寡妇天天惦记厂里的女大学生非常眼馋来自少妇不断的撩拨美女还有五秒抵达战场,方长已经做好战斗准备!...
作为一个从出生开始就被九州百姓定义为灾星的母胎solo叶琼,当真是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一个行走的荷尔蒙,渣女当中的战斗机!被世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大美人的医仙师傅长苏公子好看到让人雌雄难辨的安岭魔君令君赫有颜有权还腹黑的商国君主秦懿轩青梅竹马的小太监江瑾行还有那个纯属意外的来便宜弟弟杨星河果然,有的时候太招人喜欢那也是一种烦恼啊!此刻,面对这些心怀不轨的男人们,叶琼的情绪有些崩溃老娘想带你们打天下,你们竟然想跟老娘生孩子!你们这都是一群什么人啊!你们对得起我对你们的信任么!一旁的正牌男主秦懿轩附和道就是!寡人把你们当兄弟,你们竟然要跟寡人抢媳妇!你们对得起寡人对你们的信任么!还算是人么!漠小淋书友群161880013...
天降小世界,幸运的李青云不但得到了小世界,还得到了神尊传承,从此李青云走上了如果发展小世界的道路。...